从大学时代至今,记不清到底到过多少次乐山,但每次基本都是匆匆路过。这次体验自贡至乐山的便民巴士杠杆配资网,有幸来了一场雨中漫步乐山城。
抵达乐山客运总站正值大雨,雨势渐小后从宝莲广场沿至乐路向老城区进发。
宝莲广场面积非常大,其背后是乐山高铁站,而乐山汽车客运中心站和乐山公交客运总站分立在广场两侧。
至乐路对面的红星美凯龙家居格外醒目
眺望斜对面的高楼建筑群,才发现这条至乐路非常之宽阔。
站在人行天桥沿至乐路放眼望去,烟雨中的乐山城市风光颇有韵味。
柏杨西路旁的意凡建材Mall其外墙装饰特别有型
不知不觉已抵达竹公溪畔,过桥后我们就从朝霞路沿溪顺流而下。
朝霞路左侧是一条银杏长廊,右侧为竹公溪湿地公园。
眺望竹公溪对岸的白岩山崖墓群
现代和传统相结合的月洞门在雨中尽显诗意杠杆配资网
这段朝霞路的水杉和银杏构成了一条难得的“绿荫隧道”
乐山市体育中心也矗立在竹公溪畔
继续沿竹公溪顺流而下,左岸的绿树高大茂密,溪边和天空的鹭鸟成群,风光颇有点诗情画意。
大树上的温馨提示,可见乐山的城市温度。
这个“半亩方塘”大门依山而建很有特色
竹公溪路与人民路北段交汇处眺望春华路南段
人民路北段的三角梅花瀑有点惊艳
转盘右转继续沿人民南路往乐山文庙方向前进
原新村电影院进行了明显地改造提升,现在打造为新村记忆园区。
老电影建筑与独特树形的小叶榕构成让整个街区充满了时代感杠杆配资网
这栋五层楼房建筑风格颇有特色,墙面装饰造型艺术感十足,当年估计也是人民路南段的标志性建筑。
不知不觉中,已抵达乐山文庙前的孔子行教像。
乐山叮咚井是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叮咚街的一口历史悠久的古井,原名丁东井或方响洞,因泉水滴落发出悦耳声响而得名,曾是文人雅士吟诗作赋的胜地,现为乐山老城区的重要文化景观。
叮咚井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最初因地下泉水滴落发出“丁东”声而被称为“丁东水”,北宋诗人黄庭坚途经乐山时将其更名为“方响洞”(方响为古代打击乐器),并留下诗句:“古人题作丁东水,自古丁东直到今;我为改名方响洞,要知山水有清音”。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叮咚井”,并成为街道命名依据(叮咚街)。
1984年7月12日,叮咚井被列为乐山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站在泮池拱桥放眼望去,依山而建的乐山文庙建筑群宏伟气派。
现在乐山文庙从左侧贤关进出,左右两侧挂有“乐山文庙博物馆”和“国立武汉大学旧址”的牌子。
乐山文庙,古称嘉定府文庙,位于乐山市市中区月咡塘街与叮咚街交叉路口往西约50米(乐山二中东侧),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明天顺八年(1464年),迁址于老霄顶下。现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重建遗存。
乐山文庙坐西向东,有泮池、棂星门、贤关、圣域、名宦祠、乡贤祠、东西庑殿、尊经阁、崇文阁、大成殿、崇圣祠等建筑,建筑面积3136.97平方米。整个古建筑群中轴对称布局,建筑布局基本完整,依山就势,渐渐升高。1938年,武汉大学西迁乐山办学,以文庙为校址。1991年4月16日,乐山文庙及老霄顶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大成殿与东西庑殿间建有一对三层的钟鼓楼
大成殿内的孔子像前挂满了红色的祈福带
武汉大学肇始于1893年张之洞奏请光绪创办的湖北自强学堂,历经传承演变,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有\"民国五大名校\"和\"抗战四大名校\"之誉。1938年日军侵入华中腹地,武汉岌岌可危,珞珈千余名师生员工被迫西迁乐山。
国难当头,乐山居民以宽广的胸怀,主动接纳了武汉大学师生,并克服日军轰炸和物资短缺等各种困难,为学校提供了相对安宁实用的办学环境,使学校在战乱中得以发展。自此武大与乐山结下不解之缘!
乐山文庙右后侧一条古朴沧桑的登山步道直达老霄顶
老霄顶,原名高标山,位于乐山市市中区(乐山二中背后),原为道教宫观,现为文化公园。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期,就在山上建弘明观等宫观楼阁。隋大业末年又建飞天神王殿。北宋改该殿为万寿宫,又名神霄玉清宫,老霄顶之名由此而来。顶上现存古建筑有万寿观(又名万寿宫)、万景楼、灵官殿以及其他楼台亭阁,形成较大规模的古建筑群。
万寿观和万景楼匾额,均由“晚清第一词人”赵熙题写。
老霄顶是乐山城非常不错的观景平台之一,乐山大佛及三江汇流尽收眼底。
俯瞰登山步道上的灵官楼
第一次雨中漫步乐山,一路从新城区至老城区,不仅近距离欣赏现代与传统交融的城市风光,更能在雨后的古建筑群中感受其悠久历史。时间虽短,但为下一步的“行走乐山”做好了前期准备!
友兴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